从孩提时代起,便学过《将相和》这一古老故事,却未曾有人细说那之后的余波。因为这“将相和”之结局,带着无尽的凄凉与沉重,老师们多半避而不谈,仿佛那段历史太过惨烈,令人不忍提及。
战国时期的赵国,涌现出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——一为足智多谋的政治家蔺相如,另一为英勇无畏的军事家廉颇。二人因“完璧归赵”、“负荆请罪”等脍炙人口的故事,成为后世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。蔺相如与廉颇的和解,被视作士大夫之间难得的友谊典范,成为千古佳话。
蔺相如最初身份卑微,仅为赵国宦官门客,地位远不及权倾一时的将军廉颇。然而,正是凭借非凡的才智与深远的谋略,他才得以后来居上,成为国家栋梁。蔺相如的崛起,始于“完璧归赵”这一事件。
展开剩余81%赵国藏有一块国宝——名贵绝伦的和氏璧,因其价值无可估量,自然成为强秦虎视眈眈的目标。秦国欲以土地交换此璧,图谋不轨。蔺相如受命出使秦国,胆识过人,布局周密,终于识破秦国阴谋,保护了国家的尊严,使和氏璧完好归赵。此举不仅赢得了赵王的重视,也使蔺相如跻身朝廷高位。
其后,在秦赵议和的渑池会盟中,蔺相如再度陪同赵王赴秦国。宴会上,他巧妙化解了秦王对赵王的侮辱,稳住了赵国颜面,赢得了赵王嘉奖,官职甚至超过了拥有丰富战功的廉颇。此番晋升,引发了廉颇的嫉恨。
廉颇为人刚直,深感自己在军功上居于首位,却因蔺相如一番巧言令色而失宠,心生不满。于是,他扬言见到蔺相如必羞辱之。蔺相如却胸怀大局,不与之正面冲突,选择忍让,避免国家内乱。但这份忍让在门客眼中,却被看作懦弱无能,令人耻辱。
蔺相如对门客们说,当年自己冒死出使秦国,面对凶险的秦王,毫不畏惧,岂会怕廉颇一介武将?自己身为赵国相国,廉颇是大将军,两人若争斗必将导致内乱,他忍辱负重,全为国家安危。廉颇终于明白蔺相如的苦心,主动负荆请罪,二人携手同心,成为生死之交。此“将相和”佳话,传为美谈。
赵国文治靠蔺相如,武功倚赖廉颇,二人辅佐赵惠文王,如同拥有卧龙凤雏。然而,赵惠文王虽怀雄心壮志,却英年早逝,未满五十便病逝,继位者赵孝成王能力不足,谋略和胆识远逊于父。虽有志为国建功,却急功近利,目光短浅,为日后赵国覆亡埋下祸根。
公元二六二年,秦军攻韩,韩军败退如山崩。韩国急求援助,献上上党地以求赵国支持。赵国群臣多劝孝成王勿贪便宜,免惹秦怒。但孝成王心存贪念,认为此为开疆拓土之机,便擅自接受上党。此举激怒秦国,秦军迅速围攻上党,未待赵军援兵抵达,上党已失守,百姓纷纷逃入长平一带。
面对秦军铁蹄压境,赵孝成王惊慌失措。此时,他还是一位年轻且经验不足的君主,靠太后摄政和权臣蔺相如、廉颇扶持才稳住王位。如今因一时急躁,触怒秦国,追悔莫及,只得命廉颇统领军队驻守长平,与秦军决战。这便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。
此战成败关系赵国存亡。若胜,赵国尚有喘息之机;若败,则国破家亡。秦军统帅王龁,善于调度兵力,几度攻城均令赵军苦不堪言。廉颇虽老,但经验丰富,清楚本土作战虽有利,然军队疲惫,士气低落。他主张避其锋芒,固守险要,非强攻不可保。
廉颇策略奏效,秦军数度攻城皆被击退。虽伤亡惨重,赵军依旧守住长平。然而,秦军不甘失败,转而用攻心计,散布谣言,诬蔑廉颇有异心,称“秦军不惧廉颇,只怕赵括,一名年轻天才若领兵必胜”。孝成王急功近利,听信谗言,下令撤换廉颇,由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代之。
蔺相如与群臣极力劝阻更换将领,警告此举凶险,但孝成王固执己见。赵括无奈出战,结果惨败。秦将白起更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,赵国元气大伤,几近灭亡。
听闻惨败消息,蔺相如悲愤交加,病倒身亡。早在秦军进攻韩国时,他曾劝赵王勿贪便宜,避免与秦国为敌,孝成王未听;又劝勿轻易更换廉颇,仍遭拒绝。多年心血付诸东流,蔺相如因此抑郁成疾。
廉颇被撤回后流亡魏国,赵国元气大伤,君主失信于他,身为大将的廉颇虽心系国家,却无力再效力。赵王曾想复用他,却担心其年老体衰,遂有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”的典故传世。
最终,廉颇未能重返故土,客死他乡,成为战国风云中的一抹悲凉。此番兴衰,令人唏嘘叹息,感叹命运无常,造化弄人。
——参考资料:中国知网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再解读,朱凤岚、李琳;《廉颇:从少年得志到老兵暮年》,廉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