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中美贸易这些年的事儿,大家都知道美国从2018年起就开始大动作,搞关税壁垒,想把供应链从中国那边挪走。起初看着好像有点效果,美国从中国买的东西少了点,可最近一份报告直接戳破了这层窗户纸。
两位经济学家,哈佛商学院的劳拉和达特茅斯塔克商学院的达文,他们俩在2023年9月发的一篇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工作论文里,直截了当地说,美国这套操作最终可能达不到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目标。
报告名字叫“全球供应链:即将到来的‘大重分配’”,里面用数据说话,分析了2017到2022年的贸易变化。结果显示,虽然直接从中国进口的货少了,但通过越南、墨西哥这些国家转一手,中国的影响力没减反增。
这事儿说明啥?供应链这玩意儿不是说断就断的,全球经济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硬扯的话大家都会疼。
美国为什么这么干?简单说,就是觉得太依赖中国了,尤其在制造业和关键物资上。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,第一波关税就针对中国产品开刀,涉及好几千亿美元的货。商务部数据表明,到2022年,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份额从21.6%掉到16.5%,看着是降了。
可问题在于,这降的只是表面数字。阿尔法罗和乔的报告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挖得深,他们发现中国加强了对越南和墨西哥的出口和投资。举个例子,越南从中国进口的占比已经到40%,墨西哥也升到20%。
这些国家再把东西卖给美国,等于美国间接还是在用中国货。报告里算了笔账,说这种重分配让美国供应链的间接联系没断,还可能更牢靠了。因为越南和墨西哥这些地方,本来产能就吃不下美国那么大的订单,只能从中国进半成品或原料,转手加工后再出口。
这两位专家对比了欧盟的情况,发现中国在欧盟进口中的份额反而在涨,这说明全球贸易重塑没那么简单。美国想脱钩,但全球供应链像一张大网,中国是重要节点。
美国商务部2023年的报告显示,上半年从中国进口约2030亿美元,比2022年同期少25%。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中的比例,15年来第一次从第一掉下来。可日本经济新闻也报道了,这比例降了,但越南和墨西哥的份额上来了。
中国跟这些国家的贸易量同步增加,等于多出了中间商环节。美国消费者买东西贵了,企业成本也涨了。专家们分析,这说明脱钩的希望基本落空。现在美国还在加大对本土制造业的投资,比如芯片法案啥的,补贴企业回迁。
可到2024年,效果咋样?联邦储备系统的笔记说,美国从中国进口少了,但其他外国供应商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反而多了。中国在全球中间品生产上的优势太强,尤其在电子、汽车和服装领域。
拿服装行业举例,2023年全球出口,中国份额从2014年的38%降到30%左右,但还是霸主地位。越南份额翻倍到9.8%,孟加拉国也涨到7.1%。可这些新兴国家离不开中国纱线和布料。美国想多元化,结果还是绕不开中国。
报告里提到,中国出口中间投入品的速度比成品还快,这让全球供应链更依赖它。布鲁金斯学会的一篇论文也佐证了,美国制造业对中国的暴露度远超标准计算,90%以上的部门都把中国当成首要外国供应商。1995年,日本和加拿大还分庭抗礼,现在中国一家独大。
到2024年,美国继续加码。2月加征10%关税于部分品类,4月有些关税甚至到125%,针对电动车和电池。企业像沃尔玛那样,把中国进口比例降10%,转去越南和泰国。可研究显示,这些供应商还是得从中国拿中间品。太阳能和汽车领域,美国依赖更明显。
中国控制锂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出口,2020年以来增长1042%,主要卖给韩国和日本。这些国家再做电池卖给美国,链条没断。国际货币基金的论文警告,完全脱钩会重塑世界生产消费格局,代价巨大。
今年关税调整还在继续。5月,中国宣布某些税率暂停到8月,美国进口适用10%。但贸易数据显示,上半年对华进口比2022年低,可间接贸易稳健。中国推动产业升级,在高端领域站稳脚跟,同时扩大全球合作。
专家指出,矿物和电池这些,美国风险高。美联储2024年8月的笔记说,美国从中国进口降了,但其他供应商对中国进口靠得更紧。中国在全球电池出口占52%,日本和韩国份额降了,但他们投资波兰和匈牙利电池厂,还是用中国投入品。美国法案推本土电池,可依赖中国投入没变。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