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常泡红茶的人,大概率都遇过这样的场景。
抓茶叶时没控制好量,或是忘了及时出汤,倒出来的茶汤红得发深,抿一口又苦又涩,连原本的花果香都被盖过。
这时候你会怎么做?是直接往杯子里加温水,像冲调饮料般稀释浓度?还是皱着眉硬喝,想着“总比浪费好”?又或者干脆倒掉,重新称茶冲泡?
身边不少朋友都偏爱第一种,加水稀释,觉得这是最省事的办法。
就像平时煮面汤太咸了加水、泡蜂蜜水太甜了加水,几分钟就能让味道“回归正常”。
图片
之前还在某个生活分享视频里看到,有人说“泡红茶没技巧,浓了就加水,淡了就多泡会,跟调酱汁似的,灵活调整就行”。
可试过就知道,红茶和酱汁、面汤完全不一样。
酱汁加水,顶多是味道变淡,不影响基本口感。
但红茶的香气和滋味是固定的,就像一坛精心酿好的酒,本来醇厚绵长,硬加水稀释后,喝起来只剩“淡淡的茶味”,完全没了喝红茶的愉悦感。
显然,加水稀释只能暂时解决“浓”的问题,却丢了红茶最核心的风味。
图片
《2》
实际上,加水稀释看似有效,却藏着明显的局限。
红茶的风味本是由香气物质与滋味物质共同构成,就像精心调配的香料,每种成分的比例都恰到好处才能释放出最佳风味。
当你往浓茶汤里加水,虽然能稀释掉过量的咖啡碱和茶多酚,缓解苦涩感,但同时也会将红茶特有的落水香、杯底香等香气物质一并冲淡。
原本茶汤入口时,能感受到的层次丰富的香气。
比如前调的花果香、中调的蜜香、尾调的焦糖香,会变得模糊不清,甚至完全消散。
口感也会从原本的醇厚顺滑,变得单薄寡淡,喝起来更像“掺了茶味的水”,而非一杯真正的红茶。
图片
更让人遗憾的是,这种稀释对茶香的破坏是不可逆的。
茶汤中的香气物质一旦被水稀释,即便后续再想通过其他方式弥补,也无法恢复原本的饱满度。
就像一杯精心熬煮的浓汤,加水后只能变得清淡,再也找不回最初的浓郁鲜香。
可见,泡浓红茶后再加水稀释,本质上是“亡羊补牢”,只能解决表面的“浓”,却丢了红茶最核心的风味。
与其事后费力补救,不如提前做好预防,从源头把控投茶量与出汤时间,才能泡出一杯浓淡适宜、香气饱满的好红茶。
图片
《3》
加水稀释治标不治本,最有效的方法,应该从源头抓起:控制投茶量。
盖碗冲泡红茶有明确的茶水比标准,通常为1:20。
对应110毫升的标准盖碗,单泡投茶量仅需5克,过量投茶是导致茶汤过浓的主要原因。
因此,泡茶前需提前备好干茶,并确保份量精准。
若使用独立单泡包装的红茶,操作相对简单。
先确认每包干茶为5克,温杯后剪开泡袋,将整包茶叶投入盖碗即可。
但若是散装红茶,需格外注意投茶方式,切勿直接用手抓取。
图片
一方面随手抓取的份量难以把控,另一方面像银骏眉这类条索细巧的红茶,很容易因抓取过量导致投茶量达到7克、8克甚至更多。
投茶量超标会严重影响茶汤口感,优质红茶本应有的清甜、鲜醇与甘爽会被浓苦覆盖。
就像精心炖煮的老火靓汤,临出锅时因盐放多了变得咸到齁人,既浪费食材又影响体验。
此时若加水稀释,虽能降低浓度,却会破坏红茶原本醇厚柔滑的汤感,陷入“喝浓茶过苦,稀释后失味”的两难境地。
其实,避免这一问题的方法很简单,冲泡散装红茶时,用克秤精准称出5克干茶备用。
每次泡茶前多花几秒称量,就能从源头保证茶汤浓度适宜,轻松品味红茶的最佳风味,还能避免茶叶浪费。
图片
《4》
冲泡红茶时,除了精准控制投茶量,合理掌握冲泡时间同样重要。
即便投茶量已符合标准,若浸泡过久,仍会导致茶汤过浓,破坏口感。
用盖碗冲泡红茶,核心原则是“忌闷泡”。
尤其在前5至6冲,必须做到快速出汤,及时将茶水分离,整个过程需紧凑高效。
注水完成后立即合盖,紧接着迅速出汤,尽量实现“秒出”,丝毫不能拖延。
这是因为前几冲红茶的内含物质释放速度快,稍作停留就会让茶汤变得浓涩,掩盖其本应有的清甜。
只有当冲泡至6冲左右,茶叶中的大部分滋味物质已析出,茶汤明显变淡时,才需逐步延长浸泡时间,适当“坐杯”后再出汤。
图片
若在茶汤未变淡前就闷泡,即便刻意减少投茶量,最终的风味也远不及快出汤的效果。
快出汤的红茶,入口时能清晰感受到茶汤的鲜甜、鲜润与清新,而久闷的茶汤则容易显得沉闷、苦涩。
只有进入尾水阶段,才需要通过调整时间来平衡茶味。
此时茶叶释放滋味的速度减缓,适当坐杯闷泡能充分激发剩余茶香,让尾水也保有足够韵味。
简言之,“先快出汤,尾水闷泡”是冲泡红茶的黄金法则。
按照“前几冲秒出、后续渐延长”的节奏调整时间,既能避免茶汤过浓过涩,又能让每一冲茶汤都保持浓淡适宜的状态,从头到尾都能品味到红茶的最佳风味。
图片
《5》
想要泡出一杯浓淡适宜、尽显红茶本味的好茶,需兼顾“投茶量”与“冲泡时间”两大核心。
精准称取5克干茶,是避免茶汤过浓的基础。
在此基础上,合理调整冲泡时间是关键。
前5-6冲务必“秒出汤”,注水、合盖、出汤一气呵成,不让茶叶久闷析出过量苦涩。
待茶汤进入尾水阶段,再逐步延长浸泡时间,通过“坐杯”激发剩余茶香。
一克不多、一秒不拖,从投茶到出汤的每一个细节把控,既是对茶叶本味的尊重,也能让我们在每一冲茶汤里,都喝到红茶应有的鲜润、清甜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